8月的上海热浪滚滚,但比天气更热的是复兴岛上的气氛。

这是小红书近期举办的“ RED LAND 活动。承载沪东造船厂百年记忆的工业小岛,一夜之间被二次元痛文化占领,变身 10 万年轻人的狂欢圣地。

随处可见的二次元元素几乎像空气一样塞满了整座小岛:50+ 热门动漫和游戏 IP 、超还原的置景和超沉浸式的游戏体验、岛上数不清的“欢迎回家,永远的主角”这句 slogan ,还有随处可见的各类 ACG 文化的“彩蛋”,随时响起的音乐、工作 NPC 热情沉浸的互动。在这座小红书为“主角”量身打造的小岛上,好像每个人都能找到某种共鸣与归宿。

也就是这些有机组合的元素,让 RED LAND 成为了一座真正意义上的“痛岛”。这波操作不仅直接让网友喊出“次元壁碎成了二维码”,也让“痛文化”再次炸上热搜。今天咱们就来扒一扒,这让年轻人疯狂上头的“痛”,到底是种什么神奇魔法?

当我们说起“痛岛” 的时候,我们到底在痛什么?

其实,一切都要追溯到日本痛文化”的起源上。原本这只是 ACG 圏対日語痛々しい( ita-ita-shii 的再定义,将令人尴尬或心痛的含义引申为粉丝为表达对角色的喜爱所做的刺眼展示不过,发展到现在,痛文化的概念早已扩大化:即通过密集陈列喜爱的周边元素达到一种“目之所及皆是所爱”的极繁美学效果。

不过,一开始,痛文化还只是在二次元圈子里打转。 2000 年秋叶原同好群体在车身贴纸上大面积使用角色图案,「痛车」概念应运而生。后来,大家追动漫、玩游戏,开始把喜欢的角色做成痛包、手账,还设计成痛衣、痛鞋穿出门。

(网友改造的痛车)

(痛手账本)

发展到今天,「痛文化」早已跨越次元的限制,在三次元的世界里也逐渐流行起来。追星群体也开始扎痛包、穿痛衣,还会把偶像照片做成手机壳带去演唱会;喜欢“自嘲熊”“酷儿” 这类 IP 的,也会把它们的图案印在衣服上。至此,“痛”已经不再令人尴尬,而变成了一种更生活化日常化的情感表达。

(痛衣、痛手机壳)

从痛包就能看出变化。早几年背痛包出门,得鼓足勇气。现在不一样了,地铁里、商场里,随处能看到贴满徽章的包包。资深玩家能把 LV 包改成痛包,新手也能用 50 块的帆布包贴满平价徽章。

(常见的痛包、不常见的痛包)

当这些都成为了日常,那么,生活里的万物都可以痛起来。

你可以看到设计得超还原的痛甲。

己布置改造的 Chiikawa 主题痛房。

甚至还有痛厕。

从秋叶原的“痛车”到地铁里的“痛包”,曾经令人脚趾抠地的“社死”标签,如今成了年轻人最生猛的身份宣言。而这份从私人领域蔓延到公共空间的表达欲,正为城市的钢筋铁骨注入人情味,也为品牌的狂欢埋下伏笔。

当年轻人把“痛”变成日常,嗅觉敏锐的城市与商业力量,早已在下一站架好了摄像机。

商场最会玩这一套。《恋与深空》为秦彻过生日时,直接把商场变成电影片场。电梯里是角色台词,“遇见你之后,时间才有了意义”这句刷爆朋友圈。

公交地铁也赶时髦。宜昌有位公交车司机把整辆公交都打造成了痛车,上车的乘客除了惊讶,更多的是被这种高浓度的喜欢与表达所感染;其他的一些公交联名在大街上也越来越常见,不只是简单地给车身贴上贴纸,更重要的是根据大家对喜欢的 IP 细节的了解和巧妙地用不同载体去呈现“痛感”。

比如前段时间香港的 Chiikawa 痛铁,地铁站柱子是巨大的玩偶装饰,闸机语音是角色语音“ Chiikawa ”,地铁内部除了小屏播放动画角色,从座椅、车壁到天花板,无一不是角色元素的装饰。因为足够场景化沉浸化,不少网友都拿出自己的玩偶放在拉环上打卡拍照,不知情的网友还以为这就是地铁装饰里的一部分,也可见这次痛铁打造的成功之处了。

如果这都不够“痛”,那“痛机”能不能“痛”到你呢。

天马航空的“皮卡丘号”,不仅机身印着超大只皮卡丘,座椅是皮卡丘,餐桌上的水杯、餐盒是皮卡丘,工作人员的围裙也是皮卡丘,连机内广播都是皮卡丘的录播……有乘客为了收集限定登机牌,特意多买一段航程,堪称“用机票追番”的极致。

在这场公共空间的“官方痛化”之下,是冰冷的设施被赋予人格的温度。一切设施都只是载体,有关痛的一切元素也只是表象,在我们同样感到惊喜万分的瞬间,情绪的共鸣和那份热爱被传递的心情才是“痛文化”的核心意义。

品牌们也看明白了,年轻人吃“痛” 这一套,纷纷下场玩起新花样。

最近麦当劳开始在全国 13 个城市开设了“麦麦岛”。在深圳,门店里可以领到麦麦岛导报,街上可以看到小福巡游痛车,订酒店甚至能入住麦麦主题痛房;登岛之后可以坐上麦麦痛巴士或者麦麦小火车观光游览,在沙滩上可以荡痛秋千,累了还可以在六小福长椅上休息。

(麦麦岛部分装置)

真的无处不麦麦。活动就在前两天官宣,一开放就吸引了大批网友「登岛」,这波大痛特痛的主题活动,让网友们真情实感地喊出了那句:我在麦麦岛很想你!

哈啰不知道什么时候也往自家品牌里悄悄加入了“痛”元素。在这次 RED LAND 活动中,在岛上开办的“哈啰不痛店”,你能见到和平精英主题款的痛车,不仅车轮与车身包装有主题贴纸,车筐和后座还配有落地成盒后座、空投箱置物篮,完美贴合主题设定,让人沉浸感满满。

(哈啰部分联名)

除此之外,之前都江堰投放的熊猫款单车,因为在车尾加装了毛茸茸的熊猫尾巴而萌出圈;为庆祝中国农大 120 周年投放的 fufu 三色主题单车,被网友评为超绝初音痛车;还有各种节气联名和 IP 联名,在小小的单车上面铆足了劲进行痛车改造,每次骑在路上都回头率超高,总是有人追着问“这在哪扫的,我也想要”。

在蛋糕里加入一点痛元素又会发生什么呢?之前好利来和《光与夜之恋》的联名,在对各乙游男主的主题蛋糕设计上,口味与造型的个性化定制就可见其用心;痛店的装饰和店内的主题音乐也很给品牌加好感;更重要的是店员沉浸式的代入与满是仪式感的服务,各要素这么齐全,才让人得很愉快。

(店员配合喊麦服务并给角色穿雨衣)

店员对每位定制蛋糕的顾客称呼是设计师小姐(游戏里「你」的身份设定);如果有需要店员生日喊麦服务的,大家也都热情配合;下雨了,店员还会给角色立牌也穿上雨衣。

次元壁在这里好像不复存在,对待消费者的热爱甚至是爱,这些品牌做到了:用足够真诚的态度真正用心去“痛”,不仅打破了人们对痛文化的耻感,也极大拉近了和消费者之间的距离。

从被嘲笑幼稚到成为新潮流,痛文化的逆袭藏着年轻人的精神物语

用热爱对抗麻木,用个性打破平庸。当小区大妈开始问你这痛包上的小人儿是谁,当老板默许员工周五穿痛衣上班,我们或许正在见证一个更包容的世界。毕竟,能为热爱全力以赴的人,从来都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