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下这篇推文前,小编也不曾料想,“背德文学”有一天也会出现在营销界。

众所周知,当品牌惨遭消费者低素质行为,律师函警告是基本操作。但也有那么些品牌转换思维,反向秀了波高段位解法。

抓包消费者“背德现场”的他们,头顶一片原谅绿,实际上却生猛发力:不仅以背德+偷感的刺激设定吸引眼球,更用高情()商()话术怒赚路人好感度,最终以退为进、反败为胜。

面对天降祸事,他们只想说:“都什么年代了?谁吃谁还不一定呢。”(高海宁腔调)

在酒吧跟crush看对眼了或许还能捎人回家,但万一你爱上的是一支高脚杯呢?

智利啤酒Stella Artois家的酒杯就因为过分貌美,常被顾客们揣进兜里顺走,班才上到一半就被迫下线。

随着惨遭陷害的酒杯越来越多,品牌也坐不住了,可一出手却打得人云里雾里:非但不责令警告,还苦思冥想了一场清奇的campaign……

围绕“Steal Artois Collection”为主题,Stella Artois上线了五款限定ootd,服饰中暗藏了衣兜、帽兜等让扒手见之狂喜的“偷窃专用设计”。

甚至还高调释出一组偷感很重的大片,亲自指导顺走酒杯的n种姿势:

……啊?怕不是公费支持醉鬼们的“小众爱好”吧。

营销策划部的脑回路更是情商天花板——想要居家体验品酒的快乐,不惜把酒杯都“借”走,怎么不算品牌的重(中)度(毒)爱好者呢。

好好好,在人家品牌眼里这哪能叫偷?这叫以爱为名的占有。

记得当初看《猫鼠游戏》,除了为颜值巅峰的小李子发疯,靠伪造骗术一路逆袭的爽文剧情也让人欲罢不能。

观众和男主是爽了,但电影里那些被白嫖的人还好吗?

不怕被笑,KFC就曾以一支名为《Anything For The Taste》的广告,扒出了多年前的“同款被骗史”。

短片讲述了一个扮演餐品质检员骗取KFC门店霸王餐的路人,是如何从汗流浃背的初犯,一步步变为轻车熟路的0元购老赖的“传奇”故事。

高妙之处在于,这明明是一场控诉,但镜头里每一处主角享受美食的沉浸特写、满意地在质检表上打分的桥段,都把重点划在了“好吃”的卖点上,让人不自觉跟随犯人视角,体验偷感+美食带来的快乐……好家伙,一不小心就踩进KFC布置下的“背德陷阱”里了。

末尾不忘加上的真实案件备注,更无异于自卖自夸的高端背书,实锤了餐品的美味足以让人cosplay犯罪,为整场故事画上点睛之笔:没骗人,你品吧。

此刻小编仰天长啸:接合法0元购,无副作用那种!

对于品牌而言,logo既是一处可玩性极强的创意赛道,同时又是不允许被侵权魔改、连更新微调都得极度小心的神圣地带。

拿可口可乐而言,凭借复古丝滑的斯宾塞字体和一抹深入人心的红,“Coca Cola”的字样就在消费者眼中筑起了经典的视觉堡垒,历经百年。

即便在古早海报里,logo仍然熟悉无比

虽然品牌自己慎之又慎,但镜头一转,只要走上国外街头,就一定会遇上艺术家们对可口可乐logo的“放肆爆改”:

这要换迪士尼早八百年前就开始cue法务了:你什么档次,也敢涂改我家百年logo?

但可口可乐并没有立马宣战,反而直接上线了campaign“Every CocaCola is Welcome(每一种可口可乐都应该受到欢迎)”,用大格局揽下了世界各地涂鸦爱好者的作品,还推出了同款限定包装:

另外,手绘涂鸦粗粝却自带视觉冲击的质感,也格外适合户外大屏(u1s1很懂一锅两吃):

大胆尝试下,以小众姿势“焕新logo”的可口可乐也成了赢家。

品牌的经典视觉并没有因为大量的民间二创而歪曲淡化,反而因为鲜活跳脱的创作灵感,浸润了不同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审美风味。

从战火激烈的侵权之战,到一块块散落世界各地的广告位,可口可乐化干戈为玉帛的操作,也为logo背后悠久的品牌历史增添了文化包容性的厚度,让消费者见证了品牌自然生长的模样。

家里养毛孩子的人都知道,偷感和背德文学除了用在人身上,偶尔也会出在它们躲闪的眼神里,belike:

紧接而来的剧情,基本就是亲眼目睹案发现场……那画面就和宜家这几则很有代入感的短片一样,直直戳向你的肺管子:

碎掉的杯子、花盆花瓶,以及被咬坏的靠垫,恶宠拆家的几大名场面近在眼前。

面对你比ak难压的怒火,宜家并没有鸣冤卖惨,而是用最简单直观的低价和一句通气slogan,把火药味扼杀在襁褓之中:别担心,你负担得起。

毛孩子慌乱到好笑的表现,也有一点心软加成

把价格打在已经损坏的物品上,宜家这回跳出了消费者在选购商品时的语境,让低价卖点与损失风险最低的优势挂钩,用最真实的生活洞察共鸣大众对“消耗品”的预期需求,呈现了一场新颖又令人难以拒绝的安利。

上升到生活方式的视角,宜家也为消费者提供了应对生活里不平坦时刻的从容。

果然不只是人,连情绪稳定的营销都是自带魅力的。

路遇低素质消费者,品牌翻盘的手法有很多。“开庭时带上你那xx”玩玩梗可以,但回到现实里,动辄下场开撕、狂发律师函的操作并不会显示出品牌的“活人感”和“边界感”,最初的占理最后也会演变成孤寡的路人缘。

相比之下,上面这些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招数就显得更上道。

对自己,找到了体面的台阶下;对被抓包的消费者,靠反向思路的沟通奇招“化敌为友”;对路人,更是以诚意会玩的情商积攒好感度。

毕竟在这些品牌眼中,完成一场成功营销,远比打赢一场小官司来得值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