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春节到现在,相信大家都看了太多“泛情感化”的CNY营销。

可以说,在各式催泪弹的扎堆煽情下,用户观感早已陷入“麻了”的疲态。

所以当小编看到伊利这场针对“开工周”落地的营销动作,不仅眼前一亮,还狠狠共情到。

眼前一亮之处在于:它在“节前放假”的期待情绪之外,关注到人们“节后复工”的焦虑情绪,从大众节日里找到了跳出同质化的“小众切口”,差异度立显。

共情之处在于:打工人苦“节后上班”久矣,但奈何怨气冲天的调侃段子多,疏肝解郁的情绪出口少,而伊利这次作为开工周打工人的“情绪搭子”和“营养搭子”亮相,暖心值拉满。

不管是在洞察上,还是在玩法上,都让人感受到了什么叫“瞌睡递枕头——正是时候”。

想要在“转瞬即逝”的开工节点快速破圈,品牌洞察就不能浮于表面,比起不痛不痒地说几句“开工综合症”,更需要找到唤起打工人共鸣的情绪锚点。

具体来说,面对春节假期额度告急,大家之所以会提前陷入“晕班”状态,在各大社交平台开启了“假期有多美好,上班就有多艰难”、“没有哪个打工人,能够在开工第一周保持冷静”的焦虑自嘲模式,归根到底是因为深陷“不想上班,但班非上不可”的矛盾情绪,最终在层层内耗后发现自己还没开工就已经累了,一想到打开电脑就开始叹气连连。

伊利正是洞察到“还没开工就先emo”这层情绪的症结所在,选择以“开工没有回头箭,喝口牛奶再上线”为主题,通过一套兼具趣味和共鸣的营销组合拳,传递一种“既然这个班非上不可,不如想想如何减弱痛苦感”的积极能量,让打工人群体快速破防,也让品牌营销精准破圈。

一方面,伊利用日历+包包的“开工礼”周边,给足了职场人开工仪式感。

“箭靶”造型的开工包,化身打工人最强嘴替。其中既有“钱多活少”“升职加薪”的经典祝福语,也有“老板有脑”“咖啡进医保”的毒舌调侃,还有“到点就跑”“无锅可背”的新年flag。寓意着打工人有了这张箭靶,不管“开工(弓)”第一箭射到哪儿,都是好运buff加满的存在。

写满“职场放松指南”的开工日历,则直接承包了打工人一整年的打气语录。“午休多去楼下走走,给心情榴一个安全出口”、“社交E人饭局不断,这益口让胃少点负担”、“心灵鸡汤没空听,香醇牛奶来一瓶”等放松小tips,让人在会心一笑中消释了开工的严肃感。

另一方面,伊利还将开工海报搬进地铁站,拉满了开工周的互动感。

当最具班味的地铁,铺满了“开工随时奶一口,烦事都能double Q”、“在上班和上进中,我选择上茶”、“当工作被酸涩填满,一丝甜就能让你回甘”的玩梗文案,通勤不再是沉重、疲惫的代名词,而是反差式地成了打工人注入能量的一环。

在这个过程中,伊利既让大家看到品牌对年轻群体的真切关注,也让全系产品的露出自然而不生硬,率先为职场人带来了情绪抚慰剂。

正如开篇提到的,“节后复工”话题之所以被视为春节营销的“小众”一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职场话题的敏感度难以把控,过于调侃显得空洞,过于鸡汤又会激发抵触心理。

而伊利这次能够将这个小众但颇有共鸣的话题,在开工周打入职场人的社交语境,其实是打通了有效沟通的路径。

首先,用对沟通媒介。

伊利在精准洞察“不想上班,但班不得不上”这一普遍社会情绪的基础上,通过年轻人喜闻乐见的热梗周边派发+线下地铁打卡的方式,搭建了一个调侃“开工周不是事儿”的对话空间,让打工人在围观打卡和话题热议中,卸下焦虑包袱,实现集体共鸣。

通过这种轻量化、小而美的媒介,伊利把品牌和产品层面的信息,翻译成能够连接用户内心感受的信息,以此让品牌传播事半功倍,实现爆点内容发酵。

其次,找准品牌姿态。

区别于将品牌和产品前置的硬广式营销,伊利在这场针对开工话题的用户沟通上,给人的观感并非单纯地做营销,而是创造一种情感认同体验,让职场人在情绪共鸣的基础上,再巧妙关联到伊利全系产品的不同属性,在用户心中留下心智烙印。

试想一下,在通勤路上被开工文案戳中并逗笑的路人,也会不自觉地想要强化伊利产品在开工周的存在感,为品牌流量的承接和销量的转化埋下了伏笔。

“无情绪不营销”的风潮下,年轻人的消费习惯也正在发生改变,情绪赋予和心理寄托成为了驱动消费的关键词。

这意味着,光靠产品并不能吸引年轻用户的心,品牌方需要针对年轻人更加细分的情绪结节给出“解决方案”,才能拿下一份从产品创新到营销创新的高分答卷。

伊利在这场营销中,正是关注到了“打工人节后情绪”这一小众情绪难点,通过小切口放大了品牌“营养补给好搭子+情绪价值好伙伴”的双重角色,既为职场人找到了消化“节后综合症”的暖心出口,也打通了品牌产品与用户建立情感联结的通道,让品牌和产品在生活中的“在场感”被明显感知。

这场营销,也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伊利系列产品,一直在走近用户细分的生活场景,在真实有共鸣的沟通互动中,赢得年轻化人群的青睐和心智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