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不爱上班的年轻人,转头争着参加线下门店的“一日店长”活动。

更准确点概括,就是“商家将门店单天的经营与使用权「分享」给用户、感兴趣的年轻人将自己的想法和创意「圆梦」在线下门店”的活动。

简单贴几个“一日店长”经验帖、招募帖里高频出现的关键词:

“不用花钱,拥有一家680m²的店”
“比裸辞更具性价比的gap方式”
“一日开店体验卡”

对“请明星店长为门店宣传”、“拍明星体验一日店长综艺”等类似玩法有了解的朋友,大概率会觉得这并非新鲜事。

但在小编仔细扒了其中的门道后,发现这股新的打卡潮已经借着社交媒介的东风玩出了新花样。

站在营销人的视角来看,面向普通大众的“一日店长”活动就像是品牌的一次达人合作,还是一场三赢的合作——既能宣传品牌,又能满足用户体验,还有机会撬动话题传播

这也是它能够被书店、咖啡店、服装店、酒馆、艺术商店等多品类门店青睐的原因。

不过相比于星巴克、林肯汽车等品牌早年做过的“一日店长活动”,这届新玩家提供给参与者的发挥空间更大,所带来的可能性也更多元。

对于门店来说,在满足参与用户“按照自己的喜好与创意自由经营”的需求外,他们也制定了更加细化的盈利分配、附带福利、技能培训内容,并各有侧重点。

比如在果麦文化旗下的2040书店,一日店长可以获得当日店内总实付金额的30%作为报酬;

而在一些精酿啤酒吧,一日店长享有“酒水畅饮”“朋友赠饮”的权益(不得影响工作),或是当天店内营业额的20%收入。

在宠物店,一日店长则可以获得专属员工帽、员工海报、宠物零食等创意周边;

还有一些服装买手店,选择将门店产品、优惠券、员工折扣作为一日店长福利。

当然了,隐藏在这些福利背后的还有适当介绍产品、学会使用收银系统、组织创意活动等“店长”范畴的工作。这也的确给门店带来了一些新的整活创意,不管是一篇情真意切的“一日店长体验分享帖”,还是一支“重生之我在xx当店长”的vlog,都在无形中带来了互动和媒体曝光

从这个角度看,在品牌官博处处发疯的当下,“一日店长”活动怎么不算以一己之力拉低了门店平均年龄,让你纵享00后员工上岗的“脑洞”点子呢。

对于参与者来说,这种“体验是自己的、压力是老板的”活动,也意料之中地受到青睐,如果想要申请“周末”这种热门时间的一日店长,更是要提前一个月蹲点关注,或者在编辑个人简历、回答相关问题上彰显下自己的“独特”。

这股“一日店长”的打卡风之所以能够在年轻人群中刮起来,在小编看来离不开大家普遍存在的两种心理。

一种是“圆梦”心理。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大家总会时不时思考“如果条件允许,你想开一家卖什么的小店?”书店、咖啡店、服装店都曾是童言无忌的答案,而现在这个梦想有人愿意帮你实现,这种从小时候就留下的认知烙印足够深刻。

这也是很多门店在招募文案上的小心机:用童年回忆杀的情怀让人忍不住为之心动

另外一种则是“向往gap”的心理。

正如米兰·昆德拉说过的“生活在别处”,这个别处未尝不可以是别人的店里,过一个随机的周末、认识一些随机的人和事,对人们有着天然的吸引力。

特别是对于日常疲于工作、像npc一般被时间赶着走的年轻人来说,这份一日店长的体验不用太完美,也并非是真的什么都不做,只要让人体验到不同的感受、内心重新变得澎湃起来,或许就是最好的反馈

在这个过程中,除了店长、主理人这种头衔上的光环诱惑,偶遇名人、社交吸引力等隐藏可能性,更是像随机掉落的“惊喜糖豆”一样,把大家跃跃欲试的心情烘托到了极致。

正如前文提到的,“一日店长”活动对品牌来说,可以是用户体验、品牌营销、话题传播三赢操作,但也存在翻车风险。

从人员管理、培训难度的风险,到更高的折损率、额外损失风险,以及一不小心就被吐槽“白嫖劳动力”“文化PUA”的舆论风险,都是“一日店长”活动有可能带来的争议。

对于这些雷点,有的门店选择提高招募门槛,选择将“一日店长”职位开放给有经验的部分用户,有的品牌则是引入“双店长”机制,将体验更多地框定在社交范围而不是专业的岗位服务

但不能否认,这也是一种巧妙的营销手段,用户+店长双重视角的点评言论,往往能为品牌提供丰富的内容营销素材,而且还能给品牌带来一些新鲜的反馈,毕竟谁比一个真正“当过一天老板”的人更有资格提建议呢?

从行业大环境角度来看,实体门店面临着互联网经济的冲击,这种主打体验的一日店长活动,也算是线下门店探索新的营业模式的一环。

当然了,大家看到的更多是“分享帖出圈”给门店带来的传播效果,对于参与者来说,这或许也是一个“祛魅”的过程,毕竟如果没有特别吸引人的点,谁会真的愿意连上5天班后继续打卡呢?

调休:也可以是连上6天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