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很奇怪,不管国籍地域,大家总会对“过节”抱有期待,尤其是附带“假期”效应的。
但节过得多了,大伙也免不了悟出一个道理:「节中」的快乐五花八门,「节后」的综合症千篇一律,什么“无心工作”“食欲不振”“四肢乏力”已经成虽迟但到的精神状态了。
有些品牌就瞄准这一点,放着“节前黄金档”不做预热,偏偏选在“节后低迷情绪”的枪口上疯狂整活。
试想一下,当你按照自己预判的状态进行“节后自闭”时,品牌一顿给你秀才艺,这种创造“意外惊喜”的反差,用一个心理学上的词来概括,怎么不算是帮用户做好了“预期管理”呢?
比如饿了么就借“雨水”这一传统节气提醒大家“到点饮茶先”,品牌上线的趣味短片,更是打着“饮茶文学”的幌子,用“花式摆烂”的名人名言给节后复工的职场人打上一针精神抚慰剂,从玄学层面有效“缩短”上班痛苦时长。
很累。
不想爱了,也不想工作了。
——托尔斯泰
一天到晚在那儿做事,
全是我不爱做的。
——老舍
到星期一,
灵魂就像是一片白雾
——朱生豪
我认为,休息一下是合法的。
——契诃夫
“补觉”的新型打开方式
“橙包你的早出晚归”
走路困
等车困
坐车困
比如在618后玩起“节后鱼生”谐音梗营销,将年轻人常用的转卖理由设置为回血攻略,既在情绪洞察上戳中共鸣,又在业务呈现上清晰沟通,“回血上闲鱼,闲置能换钱”的差异化认知也在无形中被放大。
致富技能有很多
我决定先学习闲鱼带货能力
618是工资的归宿
闲鱼是余额的buff
拍完相纸的拍立得
摇身一变就是「钱立得」
搬家不想带走的冰箱
还能补贴搬家费
泰国亚航的广告就选择在假期结束后,姗姗来迟地发布一组以“错峰旅行”为主题的海报,用真实的数据说明工作日出行才能收获“卖家秀”般丝滑的体验。
工作日的入住体验
工作日的沙滩体验
工作日的用餐体验
▼
有一句心灵鸡汤是这么说的:职场过得不开心,多半是因为“预期过高”,节后营销也是如此。以上案例的共同点都是“恰到好处”地违背了大家节后情绪预期,通过制造或正向或反向的情绪波动,出其不意刷足了存在感。
最后建议大家管理下预期:在周一下班前看完这篇推文,今天已经超目标完成了,给自己加油打气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