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越来越多品牌卷向山野的这两年,户外广告正变得越来越像彼此。
提起这类广告,相信很多人的脑海里会立刻浮现出相似的画面:雪山之巅的攀登者、草原上飞驰的越野车、镜头扫过专业装备的特写,再配上一句“敬畏自然”的口号。
久而久之,这种宏大、稳妥的叙事成了户外品牌的安全牌,既正确,也无趣。它让人看到了“自然”,却很少看到“人”,似乎忘了那个最初的问题:我们为什么要走进户外?
户外品牌 KOLON SPORT 可隆和胡歌的新广告《胡长的树》给出了一个不同的答案,将镜头对准一棵树,一棵与人共同成长的树,讲起了一个寓言故事。
故事用一棵树,隐喻一个人的成长。读书时期,树被精心修剪,被期许长成“栋梁之材”,成为“尖子树”,不节外生枝。走进职场后,这棵树继续被塑形,成为公司的“摇钱树”“风云树”“顶尖树”。
家长、老师、社会的剪刀来回闪过,枝叶被修整成统一的形状,看起来整齐、规范,也失去了野生的样子。
这棵树的一生,不正像当下许多被“优绩主义”卷死的人生吗?剪刀象征着外界的标准,修剪的人换了一批,但剪刀依旧锋利。树越长越高,却越来越不像自己。在追求所谓正确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也慢慢失去了个性与自由。
胡歌这棵一直拔尖的盆景树开始迷茫了,停止了生长。他载着它驶向户外,直到盆景树意外坠入溪水,顺流而下,根系挣脱花盆的束缚,在自然的土壤里重新扎根,才找回了生命力。
这里的隐喻几乎不用费力解读——花盆是世俗的规训,溪水是偶然的觉醒,而旷野才是生命本该生长的地方。从被修剪到重新生长,这支微电影用极简的叙事讲完了一场人在社会期待下迷失与寻回自我的故事。
阿广想起《士兵突击》中,成才曾说许三多是一棵树,有枝子,有叶子,但他自己是一根电线杆,枝枝蔓蔓都被砍光了。
短片里的盆景树,就像现实中那些为了符合世俗标准,不断修剪自己个性的“成才”们。
当它在自然中重新扎根时,弯曲的树干和肆意生长的枝叶,反而展现出一种不完美的生命力。
短片里还有很多耐人寻味的小细节,给整支广告添加了不少趣味。比如在“树”这个设定下,一些有意思的谐音梗便出现了。
“爸爸妈妈都是普树(朴树)”,巧合的是这支微电影的配乐正好是朴树的《平凡之路》。
还有“爱如浇水”、“奥树题”、“走上植场”、“树职报告”等这些文字小幽默,让广告在寓言般的隐喻之外,保留了一种轻松、温暖的观感,让人更愿意去关注和回味。
甚至在职场那段,也充满了共鸣感。刚开始进职场,给盆景树吊咖啡,之后吊应酬必喝的酒水,再到吊泡茶的紫砂壶,一步一步地升级,打工人看到这真的很有感触。
户外品牌的广告不该只停留在山巅和雪线之间,也可以更安静、更内省地去谈“自然生长”这件事。可隆这支《胡长的树》,就已经转向了向内探索,关注人与自然的本质联系,也关注人在社会压力下的自我生长,希望大家都能从自然里找到生长的智慧。
可隆,起源自亚洲山林,致力于支持人们亲近自然,发现大自然的美,也发现内在的、本真的自己。在去年与老胡合作的短片《不在场证明》也让人印象深刻,它用故事化的方式向观众科普无痕户外理念。
胡歌在这支广告里成了“嫌疑人”,被侦探追问行踪,他从容回应在制造“不在场证明”:清理了露营地的垃圾,掩埋了“脏物”,把石头归回原位,甚至连吃完的苹果核都打包带走。
这个情节有趣又耐人寻味,「不在场证明」既是侦探设定下的趣味梗,也暗示了可隆想传达的核心理念——无痕户外。去自然里,什么都不留下,也不带走,唯一带走的,只有一个不留痕迹但充满意义的故事。
户外品牌广告不一定要极限化,也可以讲生活方式和态度。真正的户外精神,一直都是人与自然的双向奔赴,去感受风的方向,去倾听山的沉默,让品牌广告成为情感入口,从单纯的视觉刺激升级为情感触动。
在尊重自然、关注人的前提下,品牌完全可以从宏大叙事转向生活化、故事化、情感化,形成更独特、更耐人记忆的品牌表达。尤其在户外品牌都在追求视觉冲击的当下,有的选择用盛大场面制造话题,却忽略了自然生态的脆弱性,背离了户外精神的本质。
对我们来说,去自然,不只是去看风景,也是一种生活方式的体验,是对自我节奏和自由的一次重拾。
城市里的生活可能喧嚣,但山野的风永远吹拂,或许我们都需要一次这样的旅程,把自己交还给自然,让生命重新“胡长”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