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档下线,打工人要面对的是因调休打折的周末、重新蓄起班味的格子间。

能逃离天花板的日子很短,于是“低成本追逐绿色”就成了更小规模的反抗——

租房偏爱“推窗见绿”的tag,是想让绿皮车窗外的森林常驻眼睛:

cr:小红书

连夜下单的“蕉绿盆栽”,是想用生机兑换点元气:

情绪绿植的风刮爆了编辑部

当然,还有“公园20分钟效应”的爆火。

被甲方暴击了血条后,这些小绿地成了游荡在城市里的奶妈,专奶精气神,妥妥的低投入+高回报,快速去班味的性价比之王。

而论起治愈力,其中有些公园更是突出重围,疗效直上next level。

幕后“作弊者”,正是那群恰到好处的艺术装置。

在去年牡丹花展上,因为一棵“生长在插画里”的树,深圳莲花山公园成了很多人朋友圈里最出片的户外营地。

cr:小红书@ItsJoe就出行

如果说绘画艺术的遗憾是无法跳出平面世界,那么这个装置就以自然之力续笔,打碎了它与现实的隔阂。

衔接插画细腻的笔触,立体的树枝冲破了画板,在虚实交界点迸发出挣脱“屏幕”的生命力。

据插画师@玥棱镜威力描述,绘画前木板先被切分成小块,再穿过枝干拼接并用腻子膏黏合。如此既能实现“无缝穿画”效果,又不伤害树木本身。

创作中的温柔之举,也捍卫住了最真实的绿意。

小时候总幻想着草坪和云朵就是软绵绵的温床,一头栽进去,触感比龙猫的毛绒肚皮更舒服。

这个貌似只有在CGI特效里才能出现的超现实景象,被互动设计艺术家Daan Roosegaarde实现了。

他用土壤和水制作了一个巨大的特殊容器,在意大利Arte Sella当代露天博物馆外的草坪上打造了一块“液体草坪”。

50㎡大的区域里,脚下满是柔软起伏的波澜,草坪在那一刻真的变成了“水床”。

当真实的触感从身体下方传来时,特效与现实的厚墙顷刻间被撞碎,只留下梦境般超前的体验。

鬼知道打工人在这里躺上一天,精神电量值能飙多高……

当我们谈论起最出圈的公园艺术装置,就很难不说起法国南特植物园里这些涂鸦小人。

“粗线条”的它们,是法国艺术家Jean Jullien《Filili Viridi》装置展里的精灵。

犁地、玩水、爬树、用花草编假发、在树下抱圈玩……聚焦脑洞与自然的互动,性格迥异、模样灵动的装置造型为公园缔造了浓郁梦幻的法式幽默感。

通常来讲,雨天会是i人躲避出门的最佳借口,但比利时的Sint-Arnolduspark却打造了一座“雨声放大器”,只为让人们在公园里好好听一场雨。

有极强防水性的雪松板材质能有效避免装置长期被雨水侵蚀,而穹顶形状的造型与内部中通的管道结构进一步将声音收集并扩大,让下落的雨点拥有“无损纯享版”的音质。

而剧场的舞台造型,则可视作一种向游客展开怀抱的留白,为人与雨声的“共创”延展了可能,更递进了一分自我与自然关联性的思考。

远远望去,这一装置酷似林中的八音盒,雨点是它唯一信仰的发条,而游园时突然下雨的变数自然也成了一段浪漫的“插曲”。

不同于热衷于给树织五彩毛衣的“抱树爱好者”们,艺术家Christophe Guinet找到了拥抱一棵树最自然、最环保的方式。

被誉为“植物先生”的他,选择以苔藓为材质打造出一只只拥抱树木的“小手臂”,传达出了自然界中生命与生命彼此触碰、相融的本质。

拟人化的表达让装置呈现出了如童话世界般的氛围感,而Christophe Guinet也希望这一温暖治愈的“抱抱”能触动游客,反思平凡的树木之于人类亦是重要的存在。

在艺术工作室Studio Nucleo眼中,想得到一把最舒适的露营椅,现成买的不如养成系的,大牌进口的不如土生土长的。

从一把草籽抓起,他们真就开发出了一把草坪沙发椅:Terra Grass Armchair。

付款300多刀美金,工作室会寄给你一叠纸板和草籽。认真听好,接下来的步骤很重要。

第一步:用纸板拼凑出骨骼,薅来几捧免费的土壤作为它的肉身,撒上种子后慷慨灌溉它(四舍五入女娲体验卡)。

第二步,安静等待大地和时间为这把椅子注入灵魂。

不出意外,你会得到一把质感毛茸茸的、自然到和大地融为一体的“露营椅”(唯一的坏处就是便携不了一点!)。

第三步,也是验收成果最重要的一步……躺!!!

公共艺术的触角,探索着人与即时空间的联结,公园装置则为人与城中自然景观的联结打开了沉浸式对话的可能。

好比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一座童年的“大象滑梯”,这些大大小小的艺术装置就像一个爱丽丝的兔子洞,一颗随机掉进来访者口袋的小糖果,让麻木的灵魂重新回到户外、品尝出大自然的甘甜。

gap hour也好,公园20分钟效应也罢,我们且将它命名为乌托邦的入口,躲进去,短暂地构建一个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

下次再拜访一座陌生的公园时,记得去寻找这些小小的“乌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