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被吐槽“狗血剧情”,到被追捧“造富神话”,偶有小爆但无大爆的微短剧,愈发给人一种“眼见它平地起,但一直不见它筑高楼”的感觉。
对此,有人联想到之前的“直播热”:每次出场不一定多创新,但回回都能掀起一阵子话题热议。
有人则开始怀疑微短剧带火的到底是“风口”还是“概念”,毕竟“内容精细化”喊了这么久,但微短剧仍然是霸总、复仇的爽剧当道。
各个层面的信息差难免让人看得云里雾里,那么,之于广告营销圈,我们应该关注到什么新变化呢?
换句话说,在微短剧直面观众的追捧或吐槽前,它就已经是一个被出售的盲盒,只有真正参与其中的平台、品牌,才有机会赢下“爆红出圈”的财富赌注。
而对于被隔离在“利益相关”外围的人群来说,与其说短剧是新风口,不如说短剧是新热点。热点一现,各行各业皆是借势。
但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情况却多少有点暗淡,除了《逃出大英博物馆》,山西文旅的《心灵奇旅》、四川文旅的《撑抖先生》、宝鸡文旅的《拐弯遇到幸福》似乎都口碑平淡,或者说还不够火,只有扶持而淡化了“爽”“故事性”内核的文旅短剧,出圈路径还尚待打通。
换句话说,单一和套路化,是短剧的矛和盾。
观看场景碎片化,追剧习惯、弃剧周期和倍速习惯的改变,忙碌生活中需要爽点刺激源,这都让消费者更需要一些轻松的内容,这是微短剧存在的基础,也是品牌、平台迎合和制造愉悦体验的重点。
在这样的商业模式驱动下,正如“劣币驱逐良币”形容的,微短剧“精品”内容很难大规模涌现,毕竟足够“狗血”的剧情才是吸引观众的核心。
从这个角度看,与其说微短剧是一种新的内容形式,不如说它是一种新的营销形式。而这种营销形式,相比较用于起步期的中小品牌身上,知名度高的老品牌更有基础驭好短剧曝光带来的流量东风。
设想一下,不用从0开始对用户进行产品认知教育,而是让观众在短剧的代入式场景、剧情中强化对产品的需求度,这种“有底子”的借力打力更有空间带来实际意义上的转化。
微短剧之于这些品牌,可以加持声量,可以是未来娱乐营销中的常态化一环,但终究不是营销的救命稻草。
ps:在直播热、AI热的曾经,打着“教程”噱头的牟利割韭菜可是层出不穷。
短剧的未来,注定是面向涵盖不同类型风格、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和偏好的多元化内容,在这个过程中,还是有必要区分一下把“微短剧”视为借势的热门元素、把“微短剧”视为必须要迎合的风口的不同,借其所长、助己之长或许才是平衡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