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有人会为了员工服去打工吗?

当然,前提是跟潮牌联名、最好是明星同款、打卡自带辨识度的那种。

比如小编最近刷到的:

作为肯德基联名白敬亭潮牌「GoodBai」推出的员工制服,单看灰红配色、全黑贝雷帽或许显得平平无奇,但叠上“明星潮牌”的buff,再印上“KFC”的显眼logo,吸引了不少肯家弟子围观。

有人在代入自己上身图后感叹:“果然时尚的完成度还是要靠脸”,有人为爱发电地表示:“兼职发衣服我现在就去”。

而这些讨论,正是品牌“爆改员工制服”想要达到的效果。

最直观的,不管是止于发言、还是付诸行动,相关品牌的HR算是抓住了完成招聘KPI的第一步。

芬兰麦当劳与时尚品牌VAIN的合作就是个前例。设计师在“对旧制服二次设计”的大前提下打造了13身不同风格的造型,目的在于为“麦当劳店员”这一职业加持时尚、自信、积极的标签。

最关键的一点是,这个系列并不对外销售,仅仅通过抽奖的方式送给内部员工使用,此话一出,着实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去麦当劳炸薯条,“在麦当劳工作”也在人们心中留下了趣味、快乐的职业认知。

快餐品牌选择爆改店员服装,物流品牌也不闲着,顺丰合作耐克给自己员工定制的工服,也曾收获酷帅耐穿的好评。

虽然有小道消息称这件工服并非真的“跨界”之作,而是顺丰为自己的员工订购工服的同时,以“资源互换”的形式争取更多合作机会,但挡不住工服本身颜值在线,被不少网友调侃 “帅到又想骗我去送快递”。

直到现在,这款顺丰工服在二手市场还有流通的需求。

这种曲线招聘、花式强化品牌年轻感的玩法,固然能够引发大众的围观,但在“想去应聘”和“火速划走”之间考验的还有品牌审美水平的高低,职场变成秀场or职场变成笑场,或许也只是一念之差。

在学生时代,我们总想着用服装标榜个性,但谁能想到,进入了职场后,反倒是品牌热衷于通过制服为某一社会议题发声,让自己与年轻文化关联起来。

比如日本航空ANA就曾推出“无性别”制服,希望通过打破“衣服只能某一性别穿”的刻板印象,传达“拒绝性别歧视”的态度。

58同城也曾联动《时尚先生》发起「潮改工装计划」,根据职业场景和工作痛点,为快递员、房产经纪、家政服务员、搬运工、电竞员工潮改“本命工服”,目的是为了打破外界的职业刻板偏见,让大家看到每个岗位的闪光之处。

在“融入各行业特色”的固定命题下,最终呈现的服装穿搭多了几分“限时秀场”的意味,虽然不能像日常工服一样在现实场景中怒刷存在感,但这种打造潮流职业装、正视每一份职业价值的立意还是让人印象深刻的。

从企业文化的视角来看,工服的直观目的是体现品牌调性,强化员工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但这句生涩书面口号,真的有实现的空间吗?

先锋设计师川久保玲一手设计的尼龙「Trench Coat」就是典型例子。她在设计自己高定工作室的员工服时,将原本的白大褂变成了黑色有褶皱的、类似雨衣材质的长款外套,并在背面用白色粗体字母印上品牌及秀场时间。

这种极具辨识度的制服特色,自带“穿上就证明你是圈内人”的身份认同光环,这也让staff coat因此变成川久保玲创建的潮牌「CDG」的标志性作品之一。

有的制服负责在工作时间“显眼”地彰显归属感,而有的员工服,哪怕被用来压箱底,也挡不住它企业特色的冲击波,比如谷歌。

作为新人入职的福利礼包,谷歌不仅准备了衣服,还不忘设计了款和自家logo的配色一样的袜子,一次性把蓝、红、黄、绿四个颜色穿在脚上,充分理解了谷歌员工一入手变成“收藏”的心情和动机了。

从羡慕“别人家的公司”,到羡慕“别人家的工作服”,甚至在年轻圈层还刮起了一阵“在二手市场淘旧工服”的潮流,怎么不算是有一种复古潮流卷土重来的征兆呢?

特别是看着大家总结出来的:外卖骑手的工服比较耐磨、中石化的工服防风保暖、苹果技术人员的工服自带“高智商”光环,小编只想喊一句:军大衣yy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