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则资讯吸引了犟子的目光:

据新浪科技独家获悉,两个月前刚刚完成F轮融资的Keep近日将冲刺IPO,最快将于2021年第二季度申请赴美上市。

这次似乎真的不是捕风捉影,资讯中接着写道:

有相关人士透露,目前Keep已经任命CFO,并在多个渠道招聘投资者关系总监。

对于上述传闻,Keep公关人员的回应是:目前暂时还没有收到上市消息。

因此,Keep是否上市、何时上市仍是悬而未决的问题。

不过,Keep仍然值得我们聊一聊。

它是如何诞生的?如何后来居上的?又为何执着于上市?

诞生

放眼中国互联网行业,声量达到Keep这般级别的互联网公司创始人中,90后并不十分常见。

在查阅资料中发现创始人是90后时,犟子不禁胡思乱想一番:近年来Keep越发被各界诟病商业模式不成熟,这或许也与其创始人有些许关联?

在创业初衷上,Keep确实有点理想主义的色彩。

据说作为运动爱好者兼减肥成功者,Keep创始人、CEO王宁曾在一年内从170斤减到130斤。

不过,虽说肥最终是减成功了,但中间的弯路没少走,这也让王宁在那段减肥岁月中,运动着,同时烦恼着。

网上杂乱的健身知识,怎么判断它是出自权威人士之口,还是来自「赤脚医生」未经验证的土方法?怎么科学地安排健身时间和数量?怎么找到志同道合的健身伙伴,相互交流经验、振作士气?……

这些都是在那段减肥的日子里,曾让王宁无比烦恼过的问题。

要说历史的巧合,巧就巧在这。

一个健身减肥的胖子,一个猿题库APP前员工,当这两种身份同时汇聚在王宁身上时,历史的意料之外由此产生。

王宁决定要做一款移动健身APP,只为帮助更多人爱上运动,科学运动,改善人们的运动生活方式。

至此,今天我们大家都熟悉的Keep诞生。

后来居上

梳理Keep的成长轨迹,发现并不复杂。14年,它以公众号形式横空出世,迅速积累起一批粉丝后,15年便上线了APP。

犟子一开始其实也有点不解:

从时间上看,Keep诞生之时,国内不乏其他发展较早的竞品,它究竟是靠什么实现后来居上,成为「运动+健康」行业老大的?

继续深挖后,犟子找到了一些答案。

1、抚慰用户最大「痛处」

此刻,如果说Keep是健身APP界的扛把子,应该一点也不过分。从产品角度看,眼下的Keep正日趋完善,从课程内容到健身周边商品,它都已经大大超越竞品。

但是正像任何其他互联网垂直赛道一样,只要你仍旧没有把市占率全部吞进肚子里,那么不好意思,你的屁股后头少不了会时时冒出一两个挑战者。

对于Keep而言,这两个挑战者的代表就是2012年发布的咕咚运动和2018年发布的悦动圈。

三款产品的业务有相似之处,但了解下来,犟子发现Keep得以迅速占领市场,其中一个原因在于:其第一版上线时,功能极其简单,只提供目标用户——健身小白所需课程,精准聚焦这批用户使用健身类移动应用的最大痛点。

此外,从课程内容本身来看,Keep也优势明显。悦跑圈和咕咚运动的课程,主要针对跑步、骑行和健走等传统轻运动,门槛较高;而Keep的课程开展门槛相对较低,只需在家就可以上课。因此,这种在课程内容学习上的低门槛,又对准了用户的一个大痛点。

目标用户选得准,课程内容又选得「好」。将这两个痛点合在一起看,我们便能看到:Keep之所以领先,首先在于它抚慰了用户的最大「痛处」。

2、盘活社区内容生态

如果说前面讲的第1个「答案」,Keep胜在产品定位和课程内容上足够吸引用户。那么,这第2个「答案」,Keep更多是赢在成功盘活社区内容生态。

对比三款竞品的「社区」,犟子发现Keep在社区内容上的「过人之处」:

长期关注Keep的朋友知道,开始只有kol以及达到一定等级的用户才可以在上面发布动态,这可以说是从内容生产端做了限制。后来,在社交社区功能上线后,动态发布的功能权限才完全开放。

从产品内容生态的生长、发展角度看,这种「先管后放」的内容运营策略,在相当程度上保证了社区中优质内容的良性产出和循环。

就这样,Keep的社区内容越来越多,用户越来越活跃,一个社区内容生态就这样盘活了。

当然,Keep能做好内容生态,还有一个「先天优势」。它早期是从公众号平台中转型过来的,并且在APP正式上线前,Keep还在许多垂直内容渠道做了优秀内容投放。

这两点共同使得Keep上线之初便积聚了一批铁杆粉,从而为产品后续的内容和用户活力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上市

哪个互联网产品又能绕开「钱」的问题呢?

但资料显示,「六岁」左右的Keep,已经累计进行过8轮融资。但是盈利模式上一直在尝试的Keep,市场仍然看不清它的长远方向。

2019年底遭遇资金链危机后,不断寻求融资,同时不断裁员和调整业务的Keep,裁掉没有收益的AI等部门,还致力于提高产品DAU、MAU等数据,被认为是在为上市做准备。

但是进退两难的尴尬,始终似乎写在Keep的脸上:「一心融资」,担心过度商业化造成用户流失和产品口碑滑坡;「回归初心」,又担心放弃商业化尝试将失去资本宠爱。

如今,从此番上市日期不远的传闻看来,在「一融资钱」和「回归初心」之间,Keep似乎有倾向于前者的意思。

对此,我们不必急于批评Keep,也不必急于表达「又一个好APP被资本搞坏了」的失落。

我们不妨继续关注Keep的下一个动作,看看它究竟将走向何方?

毕竟,大家都得赚钱养活自己不是?